草创起家(1950-1953)

2020-08-10

1949年12月,时值解放初期,浙江经济萧条,百废待举。为了发展化学工业,华东工业会议决定:在浙江建立一个化工研究基地。欣闻此事,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指示由省工矿厅计划室负责具体联系筹建事宜。省工矿厅厅长顾德欢和计划处处长马湘平求贤纳才,派员前往浙江大学联系,请求协助,得到我国化工教育的先驱者,当时已蜚声中外的浙江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李寿恒先生的大力支持。当省工矿厅领导请他挂帅筹建浙江化工试验所,李教授欣然受命,就这样,华东军政委任命李寿恒教授兼任浙江化工试验所主任。

浙大民主馆(华家池校区).jpg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民主馆)

为了尽快完成建所工作,李教授主动将浙大化工单元实验室楼上三大间实验室让出来作为所址,同意系里一切仪器设备均可供试验所借用。在李教授的影响下,研究员章元济、王葆和、章涛等有识之士应募而来成为李教授的得力助手。由于李教授的努力,经过紧张筹建,一个隶属于省工矿厅直接领导的、我省最早的化工科研机构——浙江化工试验所,于1950年1月在杭州大学路老浙江大学内应运而生。这就是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的前身。

试验所成立之初,附设在浙大化工系,房屋、设备暂借或与该系共用。后在靠护城河边空地用竹篱泥墙建造了12间平房,每间约30平方,作为化工单元的实验用房。由于房屋简陋,面积少,地处公路、铁路旁边,灰尘多,震动大,搞试验研究的条件极为困难。科研仪器只有政府接收力余铁工厂(原浙江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后调入的一台手调比色计和一台德国造的马可尼酸度计,及几件残缺不全的化验仪器和一些普通的玻璃器皿,但在当时都被视同珍宝。这些财产加上政府特殊照顾拨给的200石大米款(因当时物价波动,采用米价),便成为试验所和14名职工的全部家当。创业者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怀着发展我国化学工业的希望和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开始了浙江化工科技事业的艰难起步。

当时省领导指示:试验所研究对象是以开发利用浙江资源及发展化肥、农药支援农业为主。根据这项指示,化工试验所首先着重对本省盛产的萤石和明矾石两大资源进行化工综合利用,并为此成立了三个研究组:明矾石制钾肥,综合利用制铝氧、硫酸,组长章涛同志;萤石利用分碱法和酸法,碱法制氟化钠和氟铝化钠杀虫剂,由章元济同志任组长;酸法制氟硅酸钠杀蝗剂,由王葆和同志任组长。李寿恒教授则亲自制订规划,审定、参与试验研究课题。为了解决研究人员的奇缺,他还动员浙大化学系的多位教授,如化工系吴征铠教授、周庆祥教授、朱葆琳教授、吴文棫教授等来试验所指导工作,并承担研究任务。由于浙大化工系的大力支持,试验所成立后仅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的筹备,即于2月1日正式开展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历史将永远铭记浙大化工系的教授们对初创时期的化工试验所及对浙江化工科技事业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经过一年的建设,试验所在原三个研究组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提出按照本省的需要增设竹浆造纸,海产利用,白土活性化等研究组。刚进所的年轻人,为了尽快担当研究任务,一边工作,一边到浙大当旁听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化工基础理论。学俄语没有教师,研究员章元济勇挑重担,他边收听俄语广播讲座,边挥鞭执教,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式的互教互学,实习人员不仅初步掌握了书本知识,也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从弯制一根根实验用的玻璃管,到洗刷一只只玻璃烧杯,都成为他们的基本功。但试验所的年轻人学到更多的则是一种创业精神。一次,研究员王葆和洗涤实验用具时,不小心打碎一只玻璃电极,心中十分难过,事后竟在全所职工面前作了检讨。受此感染,全所上下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和一张纸蔚然成风。浙江化工试验所的科技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迅速成长起来。

翻开当年以萤石、明矾石利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作档案,在返黄变脆的原始记录本里,工整的字迹,详尽的记录,历历在目;每个试验数据的测试、记载,都有测定者和校对者的签名,其严格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历在目。正是凭着这种精神,1952年试验所以明矾石为原料,采用高温锻烧、水浸、去硫酸铝制得硫酸钾;另以明矾石为原料,用氨碱法成功制得钾氮混合肥(即钾肥),标志着浙江对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的研究开始起步。

随着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全所职工克勤克俭,添置了科研仪器,开始有了二个比较好的实验室及二幢实验工场。职工也发展到120多人,刚满三岁的浙江化工试验所步履蹒跚地渐渐走上了轨道。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