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至上(2007-2020)

2020-08-10

自从1999年浙江化工研究院转制为浙江化工科技集团公司以来,公司的科技产业犹如奔驶的列车一直在高速向前。1998年,浙江化工研究院实现总收入为2.1584亿元,到了2007年达到了11.5亿元,其中子公司蓝天环保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

(一)加入中化

2008年6月12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与浙江省国资委签署增资协议,控股化工科技集团的主管单位浙江省石化建材集团,改名为“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从而使化工科技集团成为中化旗下的成员企业,同时也揭开化工科技集团的改革、发展和管理新的一页。

重组调整后,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成为中化蓝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蓝天)的研发中心,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为中化蓝天建设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撑。2009年1月15日,研发中心行政班子进行调整,由任建纲、张建君、赵升、戴稼盛、魏优昌组成,任建纲任研发中心总经理。由于广大职工十分留恋“浙江省化工研究院”这一名称,要求改回原来名称的呼声很高,新的领导班子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后,同意了改名这一要求。 9月22日,浙江化工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更名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年,浙化院本部完成功能区块规划初步设计方案,浙江省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精细楼改造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精细化工厂等产业实体已向上虞产业基地搬迁,原蓝天研发应用所、材料所已从北大桥搬迁至院本部,科研力量进一步集聚。2月初,浙化院中标承担世界银行“药用非吸入气雾剂CFCs淘汰计划”,与国家药检所开展医用气雾剂HFC-134a、HFC-227ea、HC-600a三项药用辅料国家标准的制定。9月,浙化院完成申报国家“十二五”农药支撑计划课题及各研究内容,并通过专家论证答辩。经过努力,争取到《农药创制工程》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4项,其中“高活性化合物的深入筛选”(第二阶段)课题,有12家单位共同承担参与攻关,浙化院是项目的牵头单位。

同年,浙化院所属的浙江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危险化学品分类鉴定和运输鉴定国家、省“四合一”现场评审,即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组织的检查机构认可、实验室认可和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

(二)整合提升

按照一体化、专业化、扁平化的思路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及对产业的支撑引领能力,中化蓝天整合了浙江、西安、太仓三地研发资源,组建了以浙化院为平台的研发中心,明确了各研发单元的定位和方向。其中西安环保研发主要以气相氟化催化剂以及气相氟化放大研究、ODS替代品开发为主;太仓环保研发主要以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开发为主,而研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则由研发中心统一协调。三地的技术、装备和人员也逐步实现互通共享。

研发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为着力解决科研和产业结合的问题,2012年,浙化院在研发中心基础上决定扩大管理外延和权限,设立了九大研发和技术中心,分别对接中化蓝天的四大氟化工事业部。此后,浙化院进一步优化研发项目管理机制,采用“门径式”管理办法,以市场为导向,提出重点研发项目,进行集中攻关,使得研发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这一变革,对强化科研和产业结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发人员到产业基地、车间的往返更加频繁,从三氟乙酸、三氟乙酸酐、三氟乙胺到VF单体制备、PVDF涂料树脂、PVDF水膜,都留下了研发人员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印迹。

研发资源的整合和人才结构的改善,为中化蓝天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期间,氟材料水处理PVDF、太阳能光伏背板用PVF膜两个项目列入国家863项目,农药创制牵头两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列入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三)科学至上

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指出:氟化工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立足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浙化院作为中化蓝天研发中心,担负着研发创新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国家新兴产业和氟化工产品特点,浙化院逐步确立“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集中科研力量,攻关重点项目,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流科研团队和创新平台,为中化蓝天打造行业领先的环保科技型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近年来,浙化院以新材料为科技创新重点,不断培育新技术,开展围绕市场和产业的新应用研究,拓展新的科技服务业务。据统计,浙化院成功开发新产品24个;开发专有技术18项,实现产业化成果10余项,可产业化成果20余项。在专利、标准和荣誉方面,浙化院新增申请专利278件,获得授权专利99件;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1项。2016年,“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同年,浙化院的氟化学专家及其团队成功搭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替代品气候性能评价实验室,开展替代品大气寿命和GWP值测试研究。这是国内第一个、国际第三个气候性能评价实验室,它将为我国新一代替代品的创新研发提供基础数据,也将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2019年,先后获得国际创新奖、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化集团创新奖等5项荣誉。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氟化工行业激烈的科技竞争,行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浙化院正以“市场导向、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指导,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产品的产业化转化、激励机制的创新、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新研发领域的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中化蓝天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