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序幕(1984-1992)

2020-08-10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化工所作为一个在全国省属科研院所中屈指可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逐步形成了僵化的科学技术体制,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要扭转这种局面,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但是,改革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当时化工所刚从衢县迁回杭州,水泵了大量的物力、财务,百废待举,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风险可想而知,以梁通为书记的所党委,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决定向省政府报告,争取列入第一批改革试点。

1984年7月省化工所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科研体制改革十个试点单位之一,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改革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科技体制,转变为面向经济、面向生产和面向社会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事业费开支改为实行有偿合同制。其重要措施,就是国家改革拨款方式,从84年起逐年减少给化工所的事业费,至91年事业费削减到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逐步给化工所“断奶”,要化工所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实行有偿转让来养活自己。

形势是严峻的。所长陈永光,书记梁通,副书记王国平和金正义副所长这一届党政领导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将要展开的工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于是就酝酿着、谋划着,改革的方案在心中日趋成熟。1984年8月,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吴敏达、省长徐启超及省府办公厅、省计经委、省财政厅、石化厅等领导共十一人来所视察,听取所领导科研工作情况汇报和改革设想,在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更坚定了这一届班子改革和开创化工所新局面的决心。

1984年8月15日,对化工所来说是一个值得回顾的日子。这一天,陈永光所长用激动的声调,在全所职工大会上宣布了所科技改革的实施《方案》,金正义副所长就如何搞好改革作了动员,党委副书记王国平同志则阐述了改革的目的及其意义。由此,一场科研改革的序幕在化工所被正式拉开了!

改革伊始,化工部有关领导就来所了解改革的工作情况,于是,化工所又被列为全国化工系统国家科研体制改革十四个试点单位之一。在这场以“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技术经济责任承包制”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中,所建立了以课题组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所、室(厂)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简政放权,扩大研究室(工厂)自主权,下放部分人事权、财权、物资处置权、横向合同签订权、奖励权等,明确了室主任(厂长)的责、权、利,鼓励研究室尽快实现经济自立,管理自理。并按照不同类型、与各研究室签订了不同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研究室则与专题组签订课题承包合同,试行专题定额经济核算制,把过去“吃大锅饭”改为“分灶吃饭”,促使他们将劳动成果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这样一来,科技人员一改几十年“坐等饭吃”的依赖性,开始主动走出实验室,把眼光转向生产企业“找米下锅”,转向社会去找课题。各研究室先后派出200多人次,在化肥、农药、轻纺、电子、塑料、医药、食品等行业进行调查,形成了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崭新局面。

接着,为了与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相配套,所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对课题组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待业和内部退养制度;对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实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上,取消了以往只与出勤挂钩的综合奖,建立了综合考核奖和收益分成奖两种奖励形式。并根据不同创收类型,确定不同的分配办法:对研究室按照多收多得的原则,奖金分配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对生产经营部门核定任务基数,实行超利润分成;管理和服务部门则实行岗位责任制,按不同职务和岗位确定奖励系数。由于按收益多少、贡献大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等进行奖励,拉开了奖金分配的差距,取消了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在领导体制上也实行了改革。1984年5月试行所长负责制,1987年2月,正式实行所长负责制。制订了所党委、所长、职代会三个工作条例,实行了党政分开。党委对行政领导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初步形成了新的领导体制。接着,又对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11个科室减少到9个,管理干部从原来77人减为59人。研究室、厂的党政领导也从原来45人,减为39人。调整后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0岁下降到45岁,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同志退居二线,不少精力充沛的青年同志被聘任到领导岗位,顺利实现了全所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

1988年,龙年伊始,以陈文森所长为首的一班人,抓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对管理体制进一步实行了改革。这项改革的内容包括: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下放权力、精简人员、充实基层等。同时,陈文森所长“未雨绸缪”,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发出了“把支出降到最低限度,把创收提到新的水平,为共渡我所经济难关而奋斗”的口号。在全所上下齐心配合下,化工所利用自己是一个综合所的特点,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在管理上进一步扩大各研究室、工厂的自主权,调整了科技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三项基金的提取、使用、分配比例。提出了扎死一头(扎死由所负担工资奖金等开支的一头),放开一面(所内有偿服务,所外创收的一面)的政策,既给压力,又给活力,培养了研究室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励了科技人员面向社会,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和开拓技术商品市场中,快出成果,多创效益。同时,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并利用实验工厂和研究所的中试基地,狠抓试生产收入。几头并举,终于闯过经济难关。如果说87年是在风雨交加中渡过的,那么88年临别时, 人们却是在龙蛇凤舞的喜庆气氛中渡过的。89年,当化工所已变得生机勃勃时,改革,是化工所的唯一出路,得到了全所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

1990年12月,化工所迎来了建所40周年大庆。在隆重热烈的庆祝大会上,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和来宾与全所职工千余人相聚共贺。副省长柴松岳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化工所的改革成就,并宣布“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改名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省石化厅副厅长李春锋宣读任命文件:陈文森同志出任院长。

所改院后,院根据我省的产业政策、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结合国家攻关项目,调整了专业方向,突出了专业技术特色。全院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开发精细化工,氟化工和农药新产品研究为重点的综合技术开发体系。同时为创技术特色,院在农药开发、ODS替代品、含氟高分子、混合设备以及非金属矿的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植力度,使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和较强的技术竞争力,为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1984年7月开始的这场科技体制改革,到1992年,经过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八个年头的努力奋斗,院已实现了由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生产经营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新体制。在事业费逐年削减,至91年减拨到位的压力面前,化工院不靠天,不靠地,靠开拓进取,通过改革使自己“脱胎换骨”,在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改革的试点在浙化院初见成效:

——改革八年,院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通过承接纵、横向研究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实验工厂和研究室试生产规模,把技术商品从本省推向国内大市场等举措,使院的经济效益逐步递增,至92年全院总收入达到2826万元,纯收入385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83年增加8倍和5倍,固定资产增加2.4倍,使院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改革八年,院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逐渐增强。改革前,院的科研与生产基本脱节。许多科研成果因不去推广而束之高阁,或只停留在样品、礼品、展品上,科学技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改革后,化工院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共向企业转让技术、提供技术服务665项,服务面遍及省内58个市县,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从单项技术转让开始向社会转让成套技术。据对院向厂家转让投产的23个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可创产值近2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八年,院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与改革前相比,年均承担纵、横向课题数增加近3倍,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数增加2倍,获部、省以上奖励的成果数占建院42年来获奖总数的57%。在不少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PVDC共聚树脂及薄膜加工、PVF树脂和涂料、氟乐灵中试研究、阻燃聚丙烯、不燃性耐高温快干电阻器包封料、聚氯乙烯改性EVA—VC接枝共聚改性树脂、1301灭火剂、高效粉体混合机等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尤其是氯氟烃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国内外关注。

——改革八年,试生产得到较大发展。除原有两个实验工厂和一个化机车间继续保持生产增长的势头外,五个技术开发类研究室也都相继建立了中试装置,如在余杭长命乡建立了非金属矿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在下沙工业开发区筹建了农药中试基地。全院中试的产品达40多个。氯氟烃替代品建成中试装置后,产品迅速在国内电冰箱、空调器大型生产企业试用。院的一些拳头产品更是四处出击,哈龙1301灭火剂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含氟涂料作为包装容器内涂层,为我省化工产品出口创汇7400万美元。不燃性耐高温快干电阻器包封料占领了国内90%的市场,中试产品的收入成为院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上交国家税金比改革前的83年增加了24倍。

——改革八年,职工的生活得到较快改善。改革前,职工每月只有6元钱的综合考核奖,福利吃的是“大锅饭”,只够吃饱,不能吃好。改革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长,人均奖金逐年提高,集体福利明显改善,幼儿园、浴室、食堂等一批公益设施先后建成,增加了煤气用户,改善了职工上下班交通条件,购建职工宿舍140多套,建立了职工健康体检、职工疗养制度,职工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八年,院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步打开。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苏联、朝鲜、日本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及联合国专家,进行了PVDC、哈龙及CFC替代物等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院出国考察、访问、进修的人员也明显增多,多次参加国际哈龙技术交流会、商业性展销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经贸洽谈,疏通了对外联系的渠道,氟化工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又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这样有利的外部条件和难得的机遇面前,全院上下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总结了我院八年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确立了前进的目标,制订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案。于是,一次更大的改革浪潮在思想进一步解放的院领导胸中酝酿……。

上一条:
下一条: